二级的主要提升
假如一级的组织是无序的,则二级的主要提升应在如下几个方面:
- 过程: 确保过程按照方针进行策划并得到执行
- 人员:具备专业技能
- 资源:提供足够的资源
- 利益相关方:吸纳
- 质量控制:项目过程都受到监督、控制、评审,项目都会受到评价
- 产品与服务:有压力的情况下保持现有的实践,在实践都到位的情况下,项目都能按照其文档化的计划进行实施和管理。
二级涉及的主要过程域
- 配置管理(CM)
- 测量与分析(MA)
- 项目监控(PMC)
- 项目策划(PP)
- 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PPQA)
- 需求管理(ReqM)
- 供方协议管理(SAM)
共用目标2
- 制定组织方针,目的是确认组织对过程的期望,这些期望对于涉众都是可见的。
- 策划过程,目的是确定实施过程和达到所建立的目标是什么;制定实施过程的计划;编写过程说明;以及和所有涉众达成共识。
- 提供资源,提供足够的资源,包括合适的经费、设施、人员和工具。
- 指派职责。指派职责和权限,已实施过程、开放工作产品和提供过程服务。
- 培训人员。对过程实施人员提供培训,并对过程实施有联系的人提供概要培训。
- 管理配置。将过程和指定工作产品置于合适等级的控制之下。
- 标识并吸纳利益相关方。按计划标识和吸纳过程的利益相关方。标识与过程相关的利益相关方,及其合适的参与,需要策划他们在过程活动中参与的合适程度。
- 监督并控制过程。按照执行过程监督的计划监督和控制此过程,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
- 客观评价遵循性。客观评价过程对其过程说明、标准和规程的遵循性,并处理不符合项。
- 与更高层的管理者一起评审状态。与更高层管理者一起评审过程和活动、状态和结果,并解决异议。
配置管理(CM)
配置管理的目的是利用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纪实和配置审核建立和维护工作产品的完整性。
SG1:建立基线
SP1.1:标识配置项
涉及清单、标识符、重要属性(作者,类型,语言等)、纳入配置管理的时机、所有者。
SP1.2: 建立一个配置管理系统
为了控制工作产品,建立和维护配置管理和更改管理的系统
SP1.3: 生成或发布基线
生成或发布基线供内部使用或交付给顾客。
SG2: 跟踪和控制更改
SP2.1 跟踪更改申请
跟踪配置项的更改申请。
SP2.2 控制配置项
控制对配置项的更改。
SG3: 建立完整性
SP3.1 建立配置管理记录
建立和维护描述配置项的记录。
SP3.2 执行配置审核
执行配置审核以维持配置基线的完整性。
共用目标组织的实践
- GP2 将过程制度化。
- GP2.1 制定组织的方针,这个放着建立组织的期望:建立和维护基线,并对更改进行控制,建立和维护基线的完整性。
- GP2.2 制定和维护实施配置管理过程的计划。
- GP2.3 提供资源。提供资源的例子,包括以下工具:配置管理工具,数据管理工具,归档和复制工具,数据库程序。
- GP2.4 指派职责。指派职责和权限,以实施配置管理过程。
- GP2.5 培训人员。需要时,培训实施或支持此过程的人员。培训涉及的方面有:配置管理人员的角色,职责和权限;配置管理标准、规程和方法;配置库系统。
- GP2.6 管理配置。将配置管理过程制定的工作产品置于合适等级的控制之下。
- GP2.7 标识并吸纳利益相关方。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活动主要包括:建立基线;评审配置管理系统报告;评估配置项更改的影响;执行配置审核;评审配置管理审核的结果
- GP2.8 监督并控制此过程。按执行配置管理过程的计划监督与控制此过程,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
- GP2.9 客观评价遵循性。并处理不合格项。带评审的活动例子:建立基线,跟踪和控制更改,建立和维护基线的完整性
- GP2.10 与更高层管理者一起评审状态
测量分析(MA)
SG1 安排测量与分析活动
SP1.1 确定测量目标
根据以标识的信息需要和目标,建立和维护测量目标
SP1.2 指明测量项
指明涉及测量目标的测量项
SP1.3 指明数据采集和存储规程
指明将如何获得和存储测量数据。
SP1.4 指明分析规程
指明如何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
SG2 提供测量结果
SP2.1 采集测量数据
获得规定的测量数据。
SP2.2 分析测量数据
分析并解释测量数据。
SP2.3 存储数据和结果
管理和存储测量数据、测量规格说明和分析结果。
SP2.4 交流结果
向所有利益相关方报告测量与分析活动的结果。
项目监控(PMC)
SG1 对照计划监督项目
对照项目计划监督项目的实际绩效和进展。